队伍建设 当前位置:首页>队伍建设  
老胡的峥嵘岁月
发表时间: 2016-02-03   点击次数:

  ——福贡县人民检察院胡建荣同志先进事迹

  有这样一个人,每当我们评选福贡县人民检察院优秀共产党员的时候,大家会和我一样毫不犹豫的写下他的名字——胡建荣。在我的眼中,他不仅仅是一位优秀共产党员,更是一位良师益友。在他的身上我能看到35年来检察事业的变迁,35年那一代人青丝变成了白发,35年怒江大峡谷不仅仅因为岁月而改变,更因为他们那一代人对法治的坚守而改变。当我困惑和迷茫的时候,老胡仿佛用他半生的历练和我说:“年轻人,慢一点,别着急。”如果你能走进老胡参加检察工作的峥嵘岁月,风风雨雨中就一定能真切的感受他对检察事业的执着和热爱。

  1978年,年仅19岁的老胡进入碧江县人民检察院工作,我的18、19岁,正埋在书中,恰同学少年,风华正茂。而19岁的老胡,已经参加工作,成为怒江州检察系统恢复重建后的第一批工作人员。当老胡爬了近2个小时的山,从山那一头的匹河乡爬到碧江县县城知子罗时完全傻眼了。因为文革期间检察系统被撤销,十年之后恢复重建的检察院没有任何的一砖一瓦,没有任何的一桌一凳,只有三个人,其中还有两个人是刚刚参加招工考试分配进来的。就这样一纸恢复检察系统的命令,将19岁的老胡与检察工作深深的联系在了一起。

  老胡回忆说那时没有办公场所,就其他单位借了一间办公室,三个人在一块合并办公,桌椅板凳也是借来的。可办公室毕竟是借来的,时间一长难免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,也不利于工作的开展。年轻的老胡负责起检察院办公用房的建设工作,用竹子和木板搭起了临时的办公用房。虽然简陋,但毕竟是有了自己的办公场所。后来在老胡的负责下盖起来二层的砖木房,一楼用来办公,二楼供大家生活。有了自己的办公用房检察院的人员开始慢慢增加,由开始的3人到后来的10多人。因为检察院刚刚恢复,许多老百姓不知道检察院是做什么的,还有孕妇以为是检查身体的单位,所以叫检察院,跑来检查身体,闹出了许多笑话。1978年十年文革刚刚结束,恢复重建的检察院参与冤假错案的审查工作,在老胡他们细致的工作下一批一批的人被平反昭雪,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,恢复新的生活。据统计1978年至1979年期间怒江州被错划的“四类分子”95%被摘帽,年轻的我无法理解“四类分子”那沉重的分量,老胡和我说“四类分子”的子女无法读大学、参军,就连工分都比其他人少。随着文革的结束,法治的恢复,历史也翻开了新的一页,这一页新的历史写着平等和权利。

  老胡和我说那时最难的是生活,因为一个月的工资只有30.5元,这30.5元需要花10多元去买30斤的大米,大米中掺杂了玉米面、米糠,还有一些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。还需要花7.2元去买炒菜的菜籽油,仅有的腊肉是从四川运来的,要凭肉票才能买到,而且很难买,所有很少吃肉。他们每个星期上六天班,每天下班后还要种菜,浇水、施肥、除草都是亲自动手。星期天不上班,大家利用休息的时间上山砍柴。年轻的老胡最怕砍柴,因为砍柴会把衣服弄脏,衣服弄脏后没有多余的衣服来换,大家的衣服都打了补丁。出差的时候也没有车,两条腿、一支笔,卷起裤腿就过溜索,跋山涉水。外出办案的时候,老胡他们经常在山上过夜,有时候在村民破旧的竹楼里,有时候在废弃的墙脚。碧江县在雪线之上,每年都下雪,下雪的夜里伴着吹进来了的刺骨寒风,年轻的老胡他们就那样入睡。一穷二白的年代老百姓也缺被子,老胡他们舍不得让村民受冻,每一次都婉言谢绝村民送来的被子,下雪的夜里老胡他们睡了醒,醒了又睡,被拉得很长,很长。一晃,老胡最美好的10年青春岁月,留在了碧江,留在了检察机关最艰难的恢复重建时期。

  1986年,因为地质原因,需要撤销碧江县。老胡不得不离开为之工作了10年的老地方,那里有雕梁画栋的八角楼,有大峡谷美丽的晨雾迷蒙,有剪不断割不开战友情。我曾经问老胡:“舍得吗”,老胡说:“组织让搬就得搬”。撤销后的碧江县分属泸水和福贡,在决定去留的时候可以自己选择,而老胡在表上写了六个字:“服从组织分配”。这六个字简单而坚定,饱含着老胡对党最朴素的感情。

  1987年老胡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成为一名共产党员。也是在这一年老胡服从组织安排,分配到福贡县人民检察院。进入福贡检察院初始,经济检察科就遇到了棘手的案件,一名职务犯罪人员逃到了文山州屏边县。刚刚来到福贡县人民检察院报到的老胡,马不停蹄追到了文山州屏边县。当时中国正和越南进行自卫反击战,屏边县就处在战区,老胡冒着生命危险硬是把人从战区找了出来促成了案件的办理。随着时光的流逝,检察院一步步建设职能越来越多,从只有刑事检察科和经济检察科,到后来有了法纪科、政工科,有了反贪局、侦监科、反渎局、民行科、监所科等科室。办公条件也越来越好,有了食堂、洗澡间、活动室。每个星期在食堂能吃上几次肉,衣服上的补丁越来越来少。办公车辆也从自行车、偏三轮、吉普车、越野车变迁着。虽然时代变了,条件好了,老胡却始终不忘参加工作时的那份朴素和恬淡,因为在他心中许多老百姓的生活还并不富裕。老胡在福贡检察院先后在过办公室、政工科、反贪局、侦查监督科等多个部门,无论在哪一个部门,老胡都听从组织安排,工作中也格外认真,勤奋。凭着对检察事业一如既往的执着、热爱、付出,他获得了省、州、县的各种表彰。其中仅仅优秀共产党员的表彰就多达11次,大大小小的荣誉背后是老胡日复一日的汗水。

  时光回到1996年,那一年福贡县搞扶贫帮扶。福贡县检察院挂钩石月亮乡左洛底村,老胡负责协助院里的扶贫工作,结果这一干就是18年。每星期下乡一次,老胡都会详细记录下村民的意见、想法和困难。18年来,日记本记了几十多本。有一次下乡办案途中,老胡得知有一位左洛底村的学生考上大学却交不起学费面临辍学,他心里很疼,因为文革结束老胡靠知识改变了命运,学生的心情老胡感同身受。他下定决心要帮帮这个学生,回单位后他立即发动全院干警捐款,在大家的帮助下,那名学生顺利完成了学业,后来毕业有了稳定的工作,那名学生的家人对老胡的帮助铭记在心,遇到老胡下乡的时候会紧紧的拉着老胡的手,和他聊一聊家常。像这样的事,在老胡身上还有许多许多。因为常年累月爬山,加上年轻时候下雪受冻,老胡的脚患上了痛风,每一次下乡都无比艰难,就算这样,老胡也从未报怨,单位安排的挂钩扶贫工作一项也没落下。

  老胡生活俭朴,为人诚恳,像怒江的山一样,坚定、平凡。虽然他工作35年,但妻子还是地道道的农民,住的地方是距单位5公里之遥的腊吐底村。我去过老胡的家,咋一看,和周边的民房没有什么区别,甚至和村里的有些人家相比还略显矮小,很难想象这是一名正科级干部的家,老胡却安贫乐道。每天步行5公里上下班,从未迟到,作为一名党员,他一辈子奉公不嫌贫,清清白白,堂堂正正。

  走在知子罗狭长、幽深的小巷中,我仿佛能看见35前老胡他们稚嫩的面孔。八角楼还在,刻在墙上的毛主席写的愚公移山还在,老胡亲手搭下的一砖一瓦还在。35年,时光匆匆,对于一个人来说就是半辈子。在老胡的身上我能深深体会到,我们的国家、我们的民族从未像这样的渴望实现依法治国,也从未像这样的渴求实现国富民强,而法治的建设,需要从一砖一瓦,一桌一凳这样的小事做起。更需要像老胡这样,一代又一代检察人的无私奉献。老胡曾深情地对我说:“现在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来之不易,要好好珍惜。”老胡用他数十年的峥嵘岁月,掷地有声的告诉我们两句话:“广厦千间,夜眠仅需三尺,家财万贯,日食不过三餐。”这就是福贡县人民检察院一名普通检察官胡建荣的故事,他平凡,却从未平庸,无论过去、现在、将来,他和其他检察官一直在守护着那个法治、富强的中国梦。(福贡县人民检察院 李 镔)

版权所有: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民检察院
工信部ICP备案号:京ICP备10217144号-1 技术支持:正义网
本网网页设计、图标、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、摘编或建立镜像,禁止作为任何商业用途的使用。